扎巴(1937-2020),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
扎巴先生1937年 12月7日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巴雅斯古朗努图克塔林格尔村一个蒙古族家庭。在家乡读了四年小学后,从 1951-1955年先后在哲里木盟蒙古高小、哲里木盟巴彦塔拉中学读书。1955-1957 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历史科学习,1957年9月至1961年 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习,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7月回到母校—内蒙古师范学院(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参加工作。
1961年至1979年,他主要从事公共教育理论课教学工作。期间,曾任公共教育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内蒙古师范学院函授部副主任等职。1979 - 1981 年,承担恢复重建教育系筹备工作,并担任筹备组组长、党支部书记。1981-1988年担任教育系主任。期间,1981年招收首届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创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系所合一,扎巴任所长;1984年重建学前教育专业并招收首届本科生;1985年组织申请并获批发展心理学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先后担任发展心理学、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主任;1988年晋升教授。同年12月辞去教育系主任职务,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起主要承担《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主编工作,2006年退休。
他曾兼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 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蒙古文教材编审委员会教育与心理学科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名词术语委员会教育与心理学科组组长,内蒙古科学育儿基地专家组组长,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兼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是蒙古族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主要奠基人,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也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主要创建人。为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建设和发展,先生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描绘着教育系的发展蓝图。他亲自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讨论编制教育系建设发展规划,联系相关院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亲自撰写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亲自参加学生文化活动……短短的几年内,教育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专业与学位点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走在了自治区乃至全国兄弟院校的前列,为教育系、教科院以及 后来的新利体育网(中国)官方网站和心理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思想、作风和师资基础。
执教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悉心钻研教育科学理论,笔耕不缀,成果丰硕。他精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把科学的教育思想与蒙古族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围绕蒙古族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蒙汉双语教育、民族教育发展战略以及蒙古族教育与心理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先后发表了20余篇论文,阐述自己的见解。他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的思想,坚持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人格教育的思想,坚持民族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与中国化相结合的思想,坚持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思想,坚持高等教育要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紧密相结合的思想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成绩卓著。他先后撰写出版了《心理学》(1981,蒙古文)、《儿童心理发展概论》(1981,蒙古文)、《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学工作》(1983,蒙古文)、《简明心理学词典》(1989,蒙古文)、《汉蒙对照心理学名词术语》(1989)、《心理学》(1990,蒙古文)、《学校心理学》(1994,蒙古文)、《心理学》(1996,蒙古文)、《教育学》(1996,蒙古文)等十余部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教材、著作和专业工具书,满足了全区乃至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需要,也为后期蒙古文教育学科、心理学科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示范。
1988 年他转移工作重心,主动辞去系主任职务,集中精力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这一工作重心 的转移,不仅为他进行专门研究和人才培养保证了时间和精力,也为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他光明磊落、不计名利、 荐贤举能、甘为人梯的品格在当时传为佳话,也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甘于奉献、主动担当的精神风范。
1998 年之后,他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和《蒙古学百科 全书·教育》主编,全身心投入组织领导和编篡“蒙古学百科全书”工作中。在编篡“百科全书”长达十余年期间,他夜以继日、废 寝忘食地工作,不仅亲自撰写几十万字的概述文章和“全书”教育科学条目,还亲自校对、统稿 190 多万字的鸿篇巨作。由于他执着努力、卓越领导 力和人格魅力,这部在蒙古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蒙古学百科全书·教育》得以正式问世。此书的出版,凝结了先生太多的心血和期盼,也深刻体现了先生对民族教育事业的无限钟情与热爱!他高尚的师德修养、突出的科研成就和对民族教育事业的 献身精神,得到了学校、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1993),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教育部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二等奖(2001)、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2013)。鉴于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2019年学校授予他特别贡献奖,以表彰他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他个人学术简历和工作业绩,曾被《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1992),《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1994),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国际名人录》(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 ABI)、1995年第5版),《世界名人录》(1997),《中国教育专家名典》(1997),《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1997),《中国专家人才库》(1998),《中外名师录》(1999),《中国专家大词典》(1999),《中华创业功臣大典》(2000),《中华人物大词典》(2000),《马背民族》(画册)(2000),《蒙古写意》(2001),《蒙古族大词典》(2004)等国内外名人录、人物词书收录。
曾多次参加了国内外一些重要会议、重要活动。1979年,以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首届教育科学规划会议”;1985年,以专家身份应邀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并被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9—11月,应邀赴蒙古国,在国立师范大学讲学,并与国立大学、国家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学术交流;1999年应邀参加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各界代表—百名部长、百名劳模、百名记者、百名校长、百名企业家、百名专家、百名女杰、百名金融家、百名名医、百名艺术家新年座谈会”;2001年应邀参加了“2001年当代中国精神—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2002年8月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加了“首届科学家论坛”;2006年9月以教育家身份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